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国际在线 >

欧洲遗产日为何有满满的“中国元素”?

时间:2022-11-25 07:20
  

  9月27日电 意大利欧洲华人报网近日刊发了题为《为什么欧洲遗产日充满“中国元素”?》的文章称,欧洲遗产日不仅是了解中欧文化交流历史的窗口,还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中国当代文化的平台。

  文章摘编如下:

  第38届欧洲遗产日活动于9月18日至19日举行,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“所有人的遗产”。

  文章称,欧洲遗产日的很多活动中都有“中国元素”,开放的不少遗产中也带有中国印记。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是欧洲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,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史上,中国扮演了独特角色。海陆商路的开辟和贸易繁荣促成了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文化觉醒,当时已有很多欧洲人到中国经商、旅行,向欧洲本土讲述在华见闻,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马可波罗。

  文章指出,启蒙运动时期,中国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变化,从一个遥远、繁荣又神秘国家变成了可供欧洲各国学习借鉴的榜样。众所周知,启蒙运动最为推崇“理性”,法国文化巨匠伏尔泰就把中国视为“理性”的典范,他将孔子视为“理性”的“阐释者”,并称中国历史“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”。在伏尔泰的影响下,欧洲出现了大批中国文化的拥趸,其中不乏普鲁士王国腓特烈大帝、俄国叶卡捷琳娜大帝、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等知名人物。

  伏尔泰等“中国迷”不仅阅读中国典籍,还将中国的陶瓷、园林引进欧洲。中国式“非对称”园林样式在欧洲一度非常流行,也丰富了欧洲近代的建筑风格。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讨论贯穿了欧洲近代史,除伏尔泰和莱布尼茨外,狄德罗、歌德、黑格尔等人都参与其中,不仅促进了欧洲自身文化发展,也带动了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。

  文章认为,遗产日不仅是了解中欧文化交流历史的窗口,还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中国当代文化的平台。今年遗产日期间,法国举办的艺术展展出了多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。展览还加入了互动环节,观众可在空白屏风上用毛笔写下最能表达观展感受的字,这种“集体创作”增进了观众与书法家之间的交流,亲自动手也让观众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了更真切的体验。

  文章最后说,后疫情时代,各国间更需加强文化交流,遗产开放让人们通过观摩“实物”对历史产生“实感”,领略更多中欧文化互动的趣味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推荐内容